膽結石
膽結石是很常見的疾病,根據估計,有高達百分之十的人有膽結石的毛病其中百分之三十有症狀,過去,醫界認為,不管有沒有症狀,一發現膽結石,就應將石頭取出或將膽囊切除。不過,現在則認為,只有有症狀的膽結石才需開刀治療,否則可以不予以理會。
林口長庚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楊峻解釋,膽結石和腎臟結石不一樣,腎結石若未及時治療可能會造成腎壞死、腎衰竭,但膽結石在沒有發炎、感染或卡住膽管的情況下,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,不用藥物或開刀治療。
因為,人體不僅只有腎、泌尿道及膽囊會長結石,幾乎所有器官及組織都會形成結石,「像肝、胃、骨頭等器官都可能形成結石,這些結石就是影像上所看到的鈣化現象。」譬如說,有人在肝臟的檢查時,發現有,這就是結石,「不是每個器官所產生的結石都必須取出。」
絕大多數的膽結石都不會產生症狀,會發作的人還是少數。因此,很多人可能到死都不知自己的膽囊中裝了「石頭」呢。臨床醫師發現,很多人都是在進行健康檢查時,發現膽囊中有結石,一般人在知道後,都會非常地緊張。以楊峻的經驗發現,這些人大部份都是屬於沒有症狀的膽結石患者,根本不需要治療。
。在正常的狀況下,膽囊中的膽汁是液態狀,但當膽鹽或膽素不平衡、膽汁滯留及膽囊壁因細菌等因素造成病變時,膽囊中的膽汁會形成結晶體。
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冠仰分析,膽結石是因為飲食或細菌感染所引起,前者是因攝取太多高膽固醇、高脂肪、油炸類等食物,導致肝臟分泌較濃稠的膽汁,當膽汁在膽囊沈澱後,會形成結石;後者則因細菌感染,使得膽囊長結石。
膽結石以結石的成份可分為膽固醇結石和色素結石兩種。
因攝取過多膽固醇食物所引起的結石稱為膽固醇結石,這種結石的顏色大都是黃色。過去,國內這類膽結石的病人不多,近年來因飲食西化,患者有愈來愈多,且年輕化的趨勢。以前的膽結患者是以四、五十歲的人居多,現在已可看到二十幾歲的患者,甚至十幾歲都有。
若是血球破壞或是細菌感染等造成的結石,叫做色素結石,石頭的顏色會呈黑色,這種結石比較容易出現在東方人身上。以前,國內的膽結石患者大多是屬於這種。受到飲食西化影響,膽固醇結石的病人逐年增加,色素結石的病人則一直在下降中。
膽結石好發於女性、四十歲以上、肥胖及有家族的人。大多數的膽結石患者都沒有症狀,而有症狀的人,表現的疼痛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,像有些人可能只是覺得悶悶的,並沒有太大的疼痛感,可是有些人可能痛到喘不過氣來。
楊峻指出,膽結石的症狀有:肋骨下、右上腹處出現微痛,或是劇痛,尤其是在飯後、吃了油膩食物後更明顯,有些人的疼痛會從右上腹延伸到背上。若是結石卡在膽管,會引起膽管發炎,出現發燒、黃疸,甚至引發敗血症死亡。
「膽結石只要發炎過一次,最好就要開刀治療。」楊峻建議,已經出現疼痛感或是有細菌感染等的膽結石就應該治療,過去則是以服用化石藥,或是開刀取出石頭、保留膽囊,但因藥物效果不佳,留下膽囊可能再發,因此,目前認為,最好的方法是將整個膽囊切除。。膽囊癌的患者中,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都有膽結石。
但是,很多人一聽到要動刀,將膽囊拿掉,要成為一個「無膽」之人時,都會很害怕。有不少人就會開始尋求各式各樣的化石偏方,還有人會喝蘋果汁來化石。醫界不認為這些方法有效。
在陳冠仰的門診中就經常發現,有些膽結石患者回去用偏方治療後,在三個月、六個月都會再回來檢查,看石頭化掉沒,但結果都是一顆結石也沒少。
另外,還有些人希望用體外震波或是多喝水的方式,將膽結石像泌尿道結石一樣排出,陳冠仰認為這種方法不可行,因為膽汁一天的分泌量約二、三十CC,不像尿液可高達二、三千CC,結石很難靠著這麼一點點的膽汁將它沖刷下來。